‘象化思维’与‘主义’的产生

在鳯凰卫视的 ‘李敖有话说’ 这套节目里, 其中有一辑专门讲到国父孙中山先生对 ‘三民主义’, 特别是 ‘民生主义’有着反覆变化的解释, 其变化的轨迹可列之如下:


国父於1912年正式在文字中提出 ‘三民主义’, 但当时没有对其下过定义, 只让人顾明思义的去理解。
於1912年, 国父指 ‘民生主义’即 ‘国家社会主义’。
於1921年, 指 ‘民生主义’即 林肯的‘民享主义’, 同时也指这也是 ‘平均地权,节制资本’ 的主义。
於1923年, 指 ‘民生主义’就是 ‘共产主义’。
还画下此图作为解释:

於1924年, 指 ‘民生主义’就是 ‘国家资本主义’。以拙作观之, 国父所提出的 ‘民生主义(三民主义)’其实就是 ‘象化思维’模式下的产物。 ‘象化思维’首先提出了 ‘民主主义’ 作为 ‘象化概念’:

经过 ‘象化概念’的 ‘扩散性’ 後(有关‘象化符号系统’逻辑运作, 请参考http://www。dongwest。net/frmNotation2。html), 这个‘象化概念’在增添其他属性後, 可成为:

为了表现其中更详细的层套关系, 也可以通过国父的方式来表逹, 即:

上图说明, ‘民生主义’己具备了 ‘社会主义’的属性, 而 ‘社会主义’则包含了共产主义(其实‘共产主义’概念是西方 ‘量化思维’在严密推导後的结论。)和集产主义的属性, 但这不过是以 ‘象化思维’模式所循行的 ‘属性’ 这一角度来作出的解释, 完全没有对‘民生主义’概念提出过任何较标准的定义, 这如 ‘仁’的概念从来没有人对其作出过定义一样。 ‘象化思维’ 的国父给我们所提出的概念, 其实只是立下一个 ‘象’, ‘象化思维’在 ‘立象’时不需要像西方 ‘量化思维’那样, 要先有定义後有概念, ‘象化思维’的 ‘象’只需要简单勾画出具有基本属性的轮廓即可, 然後再慢慢加入其他的属性令‘象化概念’不断扩散, 这种扩散过程也是以这个‘象化概念’来认知其他概念的结果, 当发现两者具有共同的 ‘属性’时, 就可以把後者纳入前者的 ‘象’中, 其过程可示之如下:


‘象化概念’提出的概念也只有‘象化概念’的人们才可以理解和接受, 这就是它能够大行其道和历久不衰的原因。除了‘三民主义’ 这个‘象化概念’外, 国父同时也提出过另外一个着明的 ‘象化概念’, 这就是 ‘中华民族’。